《陕菜档案》 系列文章
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国烹饪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先秦的烹饪文化相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菜系—陕菜。陕菜又称秦菜,是中国烹饪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餐饮风格淳朴典雅,烹饪技法独具特色。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旅游餐饮文化,并成立了陕菜学院,致力于振兴陕菜文化。即日起,学院将陆续推出我院旅游饮食文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峻岭系列文章《陕菜档案》。今天为第二期。
刘峻岭
“西安市饮食公司七.二一大学关于开办第三期烹饪班的安排意见”、“西安市饮食公司七.二一大学第三期烹饪班业务教学计划(草案)”,和“西安市饮食公司第三期厨师进修班结业留念”这三份档案资料,完美的展现了西安市饮食公司七.二一大学由1979年11月至1980年11月期间,举办第三期厨师烹饪技术培训班的三维场景:培训的目的、培训的内容、培训的过程。成为见证陕西烹饪教育(西安市饮食公司受陕西省饮食公司的委托,承担着全省餐饮行业厨师的业务技术培训的任务)、陕菜厨师培训和西安餐饮业业态不可多得的原件资料。
从1976年第一期烹饪培训班的学员不到20人,到1978年第二期烹饪的约50人(不含小吃班),再到1979年第三期的定额31人;从第一期烹饪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只是一张纸的课表形式,到第二期有了九张纸的具体内容,再到第三期既有七页内容培训班的安排意见,又有十八页烹饪班详细业务教学计划;从第一期的培训时间1年,到第二期的六个月,又到第三期的1年;从第一期结业到第二期开学其间间隔时间为2年,到第二期结业至第三期开学其间间隔不到1年;从第一期烹饪班的授课老师20位(孙国庆、靳宣敏、许再喜、尚长青、韩忠俭、唐延生、章柴祖、韩生域、李风藻、安振邦、李玉田、朱子明、马振贤、徐顺发、于映文、刘荩臣、倪栓齐、李致忠、李荣春、张鸿儒。公司系统外2位),到第二期烹饪班的授课老师18位(席志华、尚长青、孙国庆、白有信、于映文、郭家金、费平安、倪栓齐、韩忠俭、许再喜、尚长青、邓省齐、韩生域、李致忠、靳宣敏、唐延生、许伯泉、翟耀民),再到第三期烹饪班的授课老师17位的变化(靳宣敏、邓省齐、韩忠俭、翟耀民、于映文、倪栓齐、唐延生、郭家金、许再喜、许伯泉、孙国庆、尚长青、韩生域、费平安、白有信、翟耀民、李致忠、李玉田);从第一期烹饪班带面点课(授课老师朱子明、李玉田),到第二期烹饪班不带面点课而开设专职面点班,再到第三期烹饪班又带面点课(授课老师李玉田);从第一期、第二期烹饪实践操作课计划只有授课老师、没有授课菜点名称,到第三期烹饪实践操作教学课每位授课老师的菜品全部列入计划安民告示;……。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变数与不同。也正如后来人们总结这三期烹饪培训班时所说的那样:第一期的烹饪培训班是摸着石头过河——探路;第二期的烹饪培训班是总结完善——开路;第三期烹饪培训班是初具雏形——成路。特别是由第三期烹饪培训班开始了抽调启用让有文化、会操作、懂理论的年轻学员留校任教的模式,使传统的烹饪教育和厨师培训活动顿时变得灵动活跃起来,一改过去老师傅兼讲烹饪理论课时那种“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的尴尬现象,逐步开始真正的实现了烹饪技艺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这就是后来的西安桃李旅游烹饪学院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孕育、诞生、成长、发展的进化提升过程。再就是“西安市饮食公司七.二一大学关于开办第三期烹饪班的安排意见”后面盖印的《西安市饮食公司革命委员会七二一工人大学》那枚鲜红的印章,可谓真是难得罕见的“见证历史事件奇迹”的原始物件了。
其实,在西安市饮食公司举办这三期烹饪技术培训班以前,已经有过类似第一期烹饪培训班那样的厨师培训经历和过程了。据当事人西安市饮食公司退休老职工李泉和赵俊二位老师夫付回忆说,当时由西安市饮食公司举办的厨师培训班,是专门定向给中央代培烹饪技术人才的。这期为国家代理培训厨师的培训班是由1964年开学举办的,计划学习培训期是三年,学员全部是由西安市饮食公司在其管辖的各个区饮食公司基层饭店抽调来的在职操作人员,年龄都在20岁左右,大约有50余名学员。当时学校的地址设在南院门春发生葫芦头对面的大芳照相馆的二楼。这批学员当中走向公司级领导岗位的有毕海生,刘龙宇;在基层饭店担任领导职务的有朱敦义,祝乾生,杨百顺,王恒,马宝联,李广义,孙喜忠,张保金,李素卿(女),刘红,马文艺,李德敏,李泉,严家保等。当时的班主任是西安市饮食公司的业务干部夏庭玉,语文和音乐老师是新入职的大学生马丽(女)担任,烹饪技术专业课是由五一饭店的罗文涛、魏九江、东亚饭店的孙寄生、西安饭庄的曹秉均、和平餐厅的李生荣、韩忠俭等业内的老师傅担任。培训模式是一周集中上课一天,其余时间分别在各自的饭店里实习或统一分组到定点饭店去实习。统一定点分组实习时,是由烹饪技术操作授课的老师带领大家轮流在东郊的纺织城商场、韩森寨商场,南郊的小寨商场,西郊的土门商场和桃园商场里的对外经营的餐厅里以对外经营的模式住店定点实习。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和巩固学员在学校学习菜品,二是为了改善和丰富商场周围厂矿企业群众的饮食生活服务。在1964年底时又承接了为中央再定向代培17名厨师的任务。这样西安饮食公司当时就有了两个厨师代培班,即:中央代培甲班(指原来的班)和中央代培乙班(指新班)。中央代培乙班共计有17名学员,他们定向招来后,先期集中在西安市饮食公司的直属的国营一食堂9个人(后来的五一饭店),有孙茂林、张承振、王好印、候小虎、贠砚、赵俊、李福林、武文建、薛东鑫。国营二食堂8个人(后来的和平餐厅),有柏万国、张群朝、何大鹏(后改名何铁蛋)、李继全、张金相、张孝仁、张庆海、郝连江。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们这二个代训班的学员都没有按约成行。但是,这些人按照中央用人的要求,统一经过专业、系统、正规的培训后,烹饪业务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大多数都成为了西安餐饮行业的一代枭雄,成为各个餐厅饭店的中流砥柱。深感遗憾的是没有收集到他们在那个时期、那件事情、那段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不能为大家还原那段令人肃然起敬的培训场景了。
为了还原第三期烹饪培训班的教学过程,为了让大家对举办过的这三期烹饪培训班进行了解和比较,更为了使这些可能会老化的纸质资料变成文字记载而永久留存,故将原文记录如下。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为方针,在加强学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以提高学员的烹饪技术为主要目标,启发和引导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勤学苦练,不断继承、发扬和创新烹饪技术,从而做到又红又专,切实当好新长征大军的后勤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根据本期开设的课程,共需理论基础课教师五名,其中:政治、营养卫生教师各一名,烹饪专业理论教师三名。为了使学员较全面地认识和掌握各个帮派的特点,学校定期聘请市公司系统的名厨师、名技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15人)。
开设政治课,目的是使学员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开设营养卫生课,目的使学员明确食品的营养、卫生在饮食业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开设成本核算课,使学员了解饮食行业关于综合毛利率的规定,掌握饮食业售价、成本、毛利率三者间的换算方法,正确掌握配菜标准,并学会企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
开设烹饪专业课,目的是使学员从专业理论上掌握烹饪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在被聘请的老师付指导下,本学期每人至少掌握传统和风味菜品种100个(凡被聘请的兼职教师本期要拿出传统菜10-15个)。
为保证教学,有关原材料,请省、市公司业务科大力支持。,保障供给。
政治课——采用全日制高中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上、下册和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上册。
营养卫生课——采用上海市饮食业技术中心和上海饮食服务学校编印的“营养卫生学”。
成本核算课——采用“西安市饮食价格工作手册”。
烹饪专业课——以自编的教材为主,参考上海市饮食业中心、上海饮服学校、江苏商业学校及武汉市第二商业学校编印的烹饪讲义。
四、组织领导与办学方法:
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党支部领导组织教学工作,下设校办公室和教研组,具体处理学校日常事务工作和开展教学实习活动。
为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期仍旧开设实验餐厅,实验餐厅主任、副主任由学校党支部决定和领导。
实验餐厅肩负教学、实习双重任务,即:有学员参加实习时对外营业,无学员实习时也照常营业。所以餐厅应配备一套工作人员,其中包括招待、炉灶、面案、洗碗、打米饭等计需二十四名餐厅工作人员。
由于实验餐厅的任务主要配合学校学员传授技术的实地操作场所,所以在营业品种、时间等方面应服从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市公司不下达营业额任务,营业收入归所在饭店(东亚饭店),东亚饭店为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方便。
为便于管理,根据上二期的经验教训并参考外地同类性质学校的先进办法,凡被录取的学员,报到时应携带组织人事关系,并每人每月交纳学费10元。一次交清。
学员的奖金每月根据政治思想、学业成绩、工作表现、劳动态度、纪律考勤等几个方面表现分甲、乙、丙三等,由学校发放。这样,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辅以经济手段,利于鼓励先进,推动后进,促进教学。
为了利于教学,学校开办单独伙食,全体学员必须统一上灶就餐。
为了鼓励学员奋发学习,尽快掌握专业技术,学习期间,将进行2——3次理论与实际操作考核,学校根据成绩建立学员技术档案,毕业时送交原单位,原所在单位应以此为依据,合理安排使用,并在调资、评级等方面予以考虑。